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后勤 > 正文

转载《中国物业管理》丨厦门市海韵北区:“党建+服务+治理”模式解决关键小事

2025-07-04

将高校资源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在海韵北区成功构建起“党建+服务+治理”的三维立体模式,不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关键小事”。

近年来,在厦门大学依山傍海的校园里,红砖白墙的教工住宅区——海韵北区悄然发生了动人变化。厦门南强城市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强城市服务)在厦门大学后勤集团党委的领导下,与白城社区党委通过党建联建机制,以“红”为底色,以“民”为中心,将高校资源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在海韵北区成功构建起“党建+服务+治理”的三维立体模式,不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关键小事”,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新篇章。海韵北区先后被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授予全省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和美好家园荣誉称号。

文化浸润育新风:以书香传承厚植社区底蕴

南强城市服务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联合白城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及社工机构,在海韵北区构建“四方联动”机制,将高校文化资源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以“书香传承”为纽带,打造出“党建引领助教服务”的特色实践样本,让文化惠民工程真正浸润居民生活。

针对厦大校内居民结构中高校教职工占比高、老龄群体集中、文化需求多元的特点,四方联动小组以“问需于民”为先导,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线上征集等形式,梳理出居民对“家门口文化服务”的三大期盼:青少年课后托管、老年群体精神文化生活、邻里文化交流。南强城市服务充分发挥桥梁作用,链接人事处、离退休工作处等,构建起“师资智库+空间载体+课程体系”三位一体的文化服务体系。依托白城社区“睦邻乐学堂”,利用厦大老年大学资源,面向老年群体开设交谊舞班、英语角、葫芦丝演奏等课程,让退休教职工及其父母在“活到老学到老”中重拾生活热情。

健康守护筑屏障:构建全周期医疗服务网络

“张教授,您今天的血压控制得很好,记得按时服药!”在海韵北区中庭,滨海社区卫生院医生正为厦大老教授义诊,这样的场景在每月“健康服务日”都会如期上演,由社区助老员提供血压、血糖、尿酸等基础健康水平监测,参与居民平均达80人。针对社区老龄化率达31%的现状,南强城市服务联合白城社区创新构建“三层健康守护圈”:从家庭医生到社区医院再到厦门三甲医院三层守护,以党建引领织密健康防护网,让医疗服务从“治已病”向“防未病”深化,从“碎片化”向“全周期”升级。这种“预防在社区、小病不出户、大病有通道”的服务模式,不仅破解了就医“最后一公里”难题,更让“老有所医”的承诺化作触手可及的温暖。当党建红与天使白交相辉映,社区健康守护便升华为一场关乎生命尊严的幸福接力。

守望相助显真情:构建弱老友好支持体系

南强城市服务联合白城社区,立足于为民服务理念,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体党员、群众一起为厦大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弱势群体提供暖心服务。

首先是关心关爱长者,成立“爱心3+1”爬楼队。为了零距离关怀长者,为长者排忧解难,海韵北区成立了一支“网格员+社工+助老员+志愿者”的探访队伍。对社区内90岁以上长者、80岁以上慢病长者、60岁以上行动不便长者开展入户探访和电访服务。同时,社区助老团队对社区医疗资源进行全部盘点后,积极链接医疗资源开展相应服务,在完成集中血压测量、血糖测量等常规任务外,团队还链接开展眼科、口腔、听力、中医、康复等义诊服务,链接专业康复运动中心开展集中康复指导等。此外,团队还对少数未婚或空巢独居、子女不在身边的长者,提供生活照料服务,以及陪伴就医、生活物资(如米油、生活用品等)代购代办服务。

其次是打通急救通道,成立应急抬担架队。厦门大学住宅区的居民楼多数为六七层高,没有安装电梯,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急诊就医,往往通过拨打120求助,但一辆急救车除了驾驶员外,只配备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很难把空巢老人从楼上抬下来。厦门大学后勤集团与厦门大学离退休工作部(处)、白城社区三方协作,成立保安120应急抬担架队,建立应急服务联动机制,辖区内老人如遇紧急医疗救助抬担架人手不足时,可即刻拨打24小时值班电话。南强城市服务将及时安排人员上门免费协助。服务热线开通至今,已经服务居民1400多人次。此项服务不仅为急救人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拉近了社区、厦门大学、南强城市服务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为社区建设营造了和谐氛围。

再次是定期举办助老活动。每个月固定一日,在厦门大学住宅区,南强城市服务邀请义剪单位,为60岁以上行动不便及80岁以上有需要的长者集中义剪;每季度为80岁以上老人分批开办生日会,每月到场参与活动的老年人超过240人次。南强城市服务还举办“银龄数字课堂”帮助167位老人掌握智能设备使用技能。通过一系列的服务,让小区的长者们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重视,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最后是构建“低龄助高龄”志愿服务循环,帮扶困难群体。南强城市服务配合白城社区,积极组织、动员志愿服务认领项目,通过结对帮扶方式,构建低龄人员帮助高龄人员的志愿服务循环,重点为校区内特困供养人员、空巢老人等困难群体提供各类关爱服务,减少社区边缘化现象。这种互助机制不仅解决了实际困难,更重塑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社区伦理。党员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助力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风尚。

海韵北区的成功治理实践说明,基层治理现代化既要发挥党组织“主心骨”作用,更要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既要解决“急难愁盼”的硬件问题,更要培育“向上向善”的社区精神。

多元共治促和谐:打造友邻圆桌会新平台

“友邻圆桌会”是为校区内高龄长者推出的邻里互动交往平台,通过举办“友邻圆桌会”活动,搭建起弱老立体化社会支持网络,将校区建设成“身后有组织,身边有邻里,聚会有朋友,社区有伙伴”的老年友好型社区。

不仅如此,助老员还通过餐前邀约,餐后回访的形式,在了解老人健康状况的同时,不断改进和完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经过九期活动,“友邻圆桌会”已经成为邻里长者之间口口相传的“大聚会”,每个月第二个星期二已经成为老年朋友们具有独特记忆的“小节日”,同时不断打造校区睦邻点。

厦门大学校内住宅集中,但活动场所匮乏,对于无法远距离出行,又渴望居家养老、渴望陪伴、渴望与朋辈群体交流互动的高龄慢病长者来说,急需就近的为老服务。为此,社区助老团队积极寻找社区可利用的公共空间,评估适合长者短距出行的歇脚点,搭建了6个睦邻点,为老人们带来家门口的社区服务。在这里,老人们可以互相认识、一起唱老歌、学习健康知识、监测慢病。每月一聚的家门口服务,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降低了孤独感。截至目前,睦邻点总共服务长者972位,服务1906人次。

代际融合向未来:亲子活动培育社区未来纽带

在夏日的海韵北区内,一串串彩色风铃随风轻响,孩子们的欢笑声与家长的喝彩声交织成生机勃勃的社区交响曲。南强城市服务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联合海韵北区业委会、白城社区居委会,将传统节日转化为社区治理创新的契机,通过精心设计的亲子活动:吹乒乓球比赛、套圈游戏、钓鱼游戏等搭建代际对话桥梁,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锻炼身体,传递一份特别的欢乐与温暖,共同绘制美好童年记忆,增强家庭对社区的归属感。当银发智慧与童真创意撞出火花,社区共建便成为一场跨越年龄的温暖奔赴。

海韵北区的成功治理实践说明,基层治理现代化既要发挥党组织“主心骨”作用,更要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既要解决“急难愁盼”的硬件问题,更要培育“向上向善”的社区精神。我们坚信,当高质量物业服务与社区的治理需求同频共振,当红色基因与人文关怀交融共生,社区就一定能真正成为有温度、有质感的美好生活共同体。

(供稿单位:厦门南强城市服务有限公司和厦门市思明区白城社区居民委员会)

【责任编辑:李哲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