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食堂的电子屏亮起“粮食节约,人人有责”的暖光,当志愿者手中的“节约”印章盖下发出清脆声响,当同学们在厨房跟着师傅学习颠勺的身影成为新风景——厦门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正以世界粮食日为契机,将粮食安全的种子播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通过为期两周的粮食安全宣传系列活动,让节约粮食成为青春最生动的注脚,让育人成效在舌尖上悄然彰显。
认知浸润,从理念播种到文化生根

“原来粮食从田间到餐桌需要这么多环节。”在餐厅的粮食多样性科普展台前,大一新生林同学轻声感叹。这正是饮食服务中心“认知先行”的生动缩影——通过电子屏滚动播放的公益短片、食堂文化墙的粮食安全科普,构建起立体的节粮认知体系。

宣传周期间,《粮食安全保障法》《反食品浪费法》学习被纳入员工“岗前一课”。餐厅窗口宣传标语,让节约理念从文件条款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日常提醒。志愿者陈同学说:“当‘节粮’从口号变成餐盘里的实际行动,我们才真正读懂’谁知盘中餐‘的分量。”
实践淬炼以“光盘”,行动培育责任担当

“集齐印章就能兑换餐品!”漳州校区的师生们最近都在为餐盘里的“空白答卷”而努力。10月16日启动为期两周“光盘打卡集章”活动,以“节、约、光、荣”四字印章为媒介,将2000份打卡卡片变成了“节约储蓄卡”,记录着从“被动参与”到“主动践行”的观念转变。

“一开始是为了兑奖,后来发现‘光盘’本身就是奖励。”李同学的分享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活动期间,“半份饭”“低油低盐”轻食点餐量显著上升,这背后是“按需取餐”的理性消费观在年轻心中的扎根,是“粮食安全,人人有责”的担当意识在实践中生长。
协同育人,构建“食育”生态链

“自己动手处理食材后,才明白‘一颗虾、一块鱼’背后的劳动成本,现在打饭总会下意识说‘少一点,够吃了’。”薪“伙“食课劳动教育课堂上,张同学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展示刚炒好的椒盐虾。

10月17日,由饮食服务中心、饮食服务中心党支部携手学习共享空间党支部共同打造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正以“厨房变课堂、食材为教材”的方式,成为校园“三全育人”的鲜活载体。当厨房的烟火气与课堂的书香气交融,粮食安全的种子不仅在盘中扎根,更在同学们的心田里发芽。授课师傅们说:“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同学们在炒锅里翻炒出生活的道理,在餐盘里盛起责任的分量。”
两周的活动落幕,这场以“食”为媒的育人实践,最珍贵的成果不是数据报表上的“垃圾减量”,而是同学们心中悄然发芽的“节约情愫”。饮食服务中心正以“小餐桌”推动“大教育”,让粮食安全意识成为大学精神的一部分。光盘行动中,节约无止境。这场舌尖上的育人活动,仍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饮食服务中心 文/林兵滨 图/中心各部门)
【责任编辑:李哲雯】